查看原文
其他

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,可以“齐步走”吗?

陈婧 国是直通车 2021-10-02

绿色供给能力


绿色转型会不会拖累经济增长步伐?


在中国提出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,这是绕不开的问题。


多位专家26日在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国是论坛之“能源中国”上指出,尽管绿色转型不可避免带来一些短期“牺牲”,但作为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,它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持久动力。


百万亿级别新机遇


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,过去人们往往认为绿色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矛盾,但现在的绿色技术既做“减法”,比如污染防治;同时更多是在做“加法”和“乘法”,比如低碳、零碳等新技术,以及催生和利用这些新技术的绿色投资。


他预计,这将带来百万亿元人民币级别的投资,是中国经济增长前所未有的新来源,“谁看到这一点谁就有可能抓住新机遇”。


例如,通过数字技术助力高质量低碳发展,中国在地方层面已有初步探索。


深圳市发改委创新中心材料与能源产业研究所所长左新兵介绍,深圳企业达时智能聚焦智慧建筑、智慧交通、智慧医疗等开发物联网智能新产品,其经验显示,数字化管理可以带来5%到10%的节能效果。“考虑到现代化城市中建筑占能源消费的比例,其潜力非常可观。”


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看好循环经济的前景:在碳中和转型发展过程中,循环经济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,特别在未来10到20年中将进入非常快的增长期。


但王毅也提醒,在新的阶段,特别是“双碳”约束下,一些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关键资源的需求非常高,其安全供给也会变成很大的问题。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的手段使资源得到有效供给和利用,是一个重要挑战。


新的不来,旧的不去


“过去我们讲破旧立新,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,但在这次绿色转型中应该是新的不来,旧的不去。”刘世锦说,当前绿色转型着眼点要放到形成新的绿色供给能力上,有了新的才能替代旧的。绿色转型应遵循一些重要原则,包括低碳、零碳产业发展先于高碳产业退出,人员安置和就业发展优于资产处置,供给安全平稳作为绿色转型前提等。


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全国政协常委、民进中央副主席黄震指出,在碳中和愿景下,未来新能源发电+储能以及火电+CCUS(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),会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组合。这一过程是通过技术不断进步,不断发展和转型的,因此要循序渐进、“先立后破”,不要一谈到“电力零碳化”就说“弃煤”。


转型如何走?


黄震认为,重点在于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。这个系统依赖于遍布全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、风电和储能系统,也包括各种虚拟电场和微电网的技术,使常规火力发电从现在基荷电力转变为调峰电力。当然,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。


对于“双碳”转型的核心,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,应聚焦在重构产业,这其中,要加强过渡过程管理,做到先立后破、升降有序、公正转型。邹骥表示,在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过程中,有的产业要上升;有的产业要下降——比如水电、风光、设备制造、市场服务——这些产业毫无疑问会在“双碳”目标下上升,但是一些高碳产业可能在未来40年里会逐渐收缩下降。


但他也指出,“升降”必须有一个大前提:比如电力保供,同时也要保证公正的转型,要注意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,把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,并且配有应对措施。


我们的碳中和,跟欧盟不一样


“我们国家要实现碳中和,跟欧盟国家是不一样的。”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说,欧盟国家能源结构发展已来到平台期,再优化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空间,但中国目前仍在迅速发展阶段,尤其能源消费结构仍亟待优化调整。


“对于中国来说,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前提,过去中国增长高度依赖出口,直接与间接出口的能源量大,需要对此转换能源赛道,重视能效,加快工业化进程,加快非化石能源和电力的发展等。”


戴彦德坦言,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中国将在传统能源上作出很多“牺牲”与让步,但这不仅是碳中和目标所驱使,也是中国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。


“实现碳中和目标,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,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。降低能源消费、减少对能源的需求,才有条件、有可能让可再生能源来支撑经济发展。


推动汽车与能源、交通协同减碳是一个重大挑战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,汽车与能源协同减碳比单独减碳效果好。根据对不同场景的分析可得出,汽车加速电动化与能源结构加速清洁化是最理想的减碳模型,电动化对能源清洁化有着有力支撑。


比如,到203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大概在8000万辆左右,能提供将近400个吉瓦的调峰,潜在储能规模会接近6000吉瓦时。“有了这样一个移动灵活的电动汽车储能单元,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非常好的。”


汽车与交通协同减碳同样如此,张永伟解释道,汽车是交通的组成部分,因此交通布局、交通基础设施变化、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与电动化、智能化密切相关。例如,通过计算不同出行方式人均碳排放量,可得出私家车人均碳排放最高,而共享出行方式,特别是公交公共出行人均碳排放最低,两者差距显著。


张永伟直言,将汽车减碳与交通、能源两个关键领域协同起来进行耦合式减碳,比各领域单独减碳的效果都好,但这也是减碳领域一个重大挑战。


高耗能产业的“低碳转型”


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说,中国具备发展“低碳”的高耗能产业的优势条件,这是确立中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构成要素。


比如,我国钢铁工业已经有了利用焦炉煤气制氢还原铁技术示范项目,可以使长流程炼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二,同时具有吨钢生产成本优势。这样的技术一旦大规模推开,将大大加快我国钢铁工业的低碳转型,实现产业发展基础上的碳减排。当然,能源消费总量也会增加。


“从这个角度来讲,中国在高耗能产业的低碳转型逻辑下,我们真正要做的是,如何去发展一个低碳的高耗能产业”,朱彤说。


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,数字化正在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;同时,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(ICT)能耗快速增长,急需低碳转型。


刘文强提醒,要高度关注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(ICT)能耗快速增长的问题。数据中心整个营运周期能耗占成本的50%以上,5G基站的能耗是4G基站的3倍左右,有数据预测到2025年5G基站总耗能大致占到全社会用能量的2%。信息系统相比较高耗能行业,可能不如钢铁等行业能耗高,但信息系统、数据中心、芯片能耗都很高。随着数据中心、数据快速增长,这方面能耗也急需低碳转型。


刘文强说,尽管数字化会促进低碳转型,但未来数字产业中云、管、端等终端设备,以及数据中心长期发展的能耗、排放增长情况,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数据。数字化应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成效,也没有统一的数据。目前包括赛迪研究院在内的一些机构正在试图开展相关的测算工作。



推荐阅读

专家“问诊”:中国平台企业相互封禁行为怎么治?


马源:平台企业实施封禁等拒绝交易行为具有两面性


刘金瑞:互联网平台封禁现象的法律定性需要严谨审慎



制图:侯雨彤

编辑:陈昊星

责编:魏   晞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